課程分為五大章節,15堂課程,約14小時的教學精華。
從竹材特性談起碳足跡、永續發展與循環目標、環境國家與物質流會計、企業社會責任等議題。
這門課將透過傳統產業的範例,讓初學者輕鬆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多元面向。
第一章節,「竹」材特性。
講師提及「以竹代塑,以竹代木,地球退燒」的概念,
在環境意識抬頭的社會中,竹子是天然環保的綠色材,
可供人們於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中運用。使用竹材,
既可結合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的美感訓練,也可以免於環境污染,是相當重要的資源之一。
第二章節,「碳足跡」。其中,綠色經濟串聯永續發展,
企業可辨別出既有之減碳效益,找出節省成本的策略。
此外,量測過程中,也強化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關係,並且發展出更佳的管理實務。
本章節從綠色經濟、碳足跡的定義出發,並且深入瞭解其計算與應用。
第三章節,「永續發展與循環目標」。
本章將會詳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、共享價值、循環經濟等概念。
我們如何透過設計、商業模式、消費文化的改變,從「線性經濟」轉為「循環經濟」。
第四章節,「環境會計與物流會計」。
因應永續發展思維興起、提升企業形象、善盡社會責任等動機,
企業需要正確及完整的環境資訊來協助其管理,而環境會計與物流會計扮演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。
第五章,「企業社會責任」。
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,近年裡企業經營越來越重視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。
本章節將從CSR的演進著手,詳細說明其相關原則、報告書的法規與案例、
確信準則與流程介紹等等,最後以台灣企業永續獎、評選準則、獎項類別作結。
由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中心推動中心推動的國立中正大學USR「竹光發熱綠金計畫」,以人類及地球永續發展以及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為目標,期望透過將「竹綠色經濟」的系列數位課程,讓社會組織重新思考如何管理資源,以創造財務、環境和社會三贏的效益,朝「「綠色循環經濟,永續發展」的目標邁進。提供綠色經濟會計、碳足跡計算、企業社會責任等全方位的教學,運用大學的力量推動MOOCs數位學習課程外溢效果。
- 使社會組織重新思考如何管理資源,以創造財務、環境和社會三贏的效益, 朝「綠色循環經濟,永續發展」的目標邁進。
- 透過竹產業的相關介紹,進一步思考資源永續發展之概念。
- 個人、企業藉由碳足跡的計算與應用,執行低碳消費,進而促進整體社會的永續發展。
- 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、共享價值、循環經濟等概念,以整合企業的實踐策略。
- 瞭解環境會計與物流會計,協助企業以正確及完整的環境資訊進行管理。
- 瞭解企業社會責任之準則與流程等相關知識,協助企業有效實踐CSR。
戴正祐董事長
經歷:
竹山璞園藝術坊
南投縣竹鹿產業觀光促進會理事長
專長:
竹工藝產業、竹材販售加工
卓佳慶教授
經歷:
國立中正大學研究發展處建教合作組組長
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碩士在職專班執行長
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學系助理教授
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系兼任講師
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研究員
專長:
管理會計、醫療管理、資本市場與公司治理
李啟華教授
經歷:
輔仁大學會計系副教授
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博士
專長:
專題研究、會計學、經濟學、會計專題研討、風險管理、新興會計問題
張森河教授
經歷:
逢甲大學會計學系教授
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系主任
逢甲大學環境會計研究中心主任
逢甲大學商學進修學士班主任
專長:
財務會計、管理會計、財務管理、財務報表分析、中國式管理
邱献良教授
經歷:
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學系助理教授
銘傳大學會計學系助理教授
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博士
專長:
審計、會計資訊系統
利用現代科技結合傳統工藝